精選策展

策展總覽


2024 / 12 / 12
生命教育
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要如何活出我該活出的生命?以上三個問題稱之為生命教育版「人生三問」,也是每個人不論富貴貧窮或疾病健康,都需要面對自己生命的三個根本課題,更是東西方思想長久以來所關注的議題。 第一問屬「終極關懷」的課題,涉及人生目的與意義,第二問屬「價值思辨」的領域,探討人生應行的道路,第三問則為「靈性修養」的範疇,討論如何達到知行合一的生命修養。這三個問題各自獨立,卻又環環相扣,需要相應之人生三學來進行探討。 同時為答覆人生三問包含的各種生命課題,也須以「人學探索」為基礎,先對「人」進行理解,了解人的主體性、關係性、超越性等特性;並由於人生三問的每個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需要具備良好的思考素養,才能深入理解與掌握,因此,也須以「哲學思考」作為方法。 教學者以自身生命去印證生命的學問,有系統地喚醒學生對人生根本課題的問題意識,用生命的熱忱來啟發學生,幫助學生在專業教育以外,也能在通識教育的多元學習中探索、體驗、反思,並將所得內化為生命智慧,從而提升生命境界,找到安頓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即為生命教育之內涵與目標。 策展人:孫效智 王榮麟

2025 / 01 / 13
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以人為中心,透過深入理解使用者需求,激發創意並解決複雜問題。這一理念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d.school)創辦人之一的大衛·凱利(David Kelley)大力推廣【TED 】。 凱利觀察到,許多人在童年時期充滿創意,但隨著年齡增長,創意逐漸消退。為了幫助人們重拾創意自信,他借鑑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關於克服恐懼的研究,協助人們克服「我沒有創意」的恐懼,重新發掘內在的創造力 創新方法眾多,除設計思考外,還有其他類似的創新方法,如雙鑽石模型(Double Diamond Model)和精實創業(Lean Startup)方法。 將設計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 發現(Discover):廣泛收集資訊,了解問題背景。 2. 定義(Define):分析資訊,明確問題定義。 3. 發展(Develop):創意發想,提出多種解決方案。 4. 交付(Deliver):選擇最佳方案,進行實施與交付。 該模型強調在設計過程中經歷兩次發散與收斂,形成雙鑽石的形狀。與設計思考的差異在於雙鑽石模型側重於設計過程的發散與收斂的循環;設計思考則更關注在使用者的實際需求探討。但也有相關文獻認為兩者是一樣的內容不同呈現方式而已。 參考連結1:TED_Human-centered design https://www.ted.com/talks/david_kelley_human_centered_design?subtitle=en 參考連結2:TED_How to build your creative confidence https://www.ted.com/talks/david_kelley_how_to_build_your_creative_confidence?subtitle=en 參考連結3:雙鑽石模型 https://www.designcouncil.org.uk/our-resources/the-double-diamond/ 參考連結4:The Double Diamond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and How to Use it https://www.designorate.com/the-double-diamond-design-thinking-process-and-how-to-use-it/ 參考連結5:Lean Startup: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review https://www.emerald.com/insight/content/doi/10.1108/md-07-2017-0663/full/html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由埃里克·萊斯(Eric Ries)於2011年提出,該方法強調在創業過程中快速構建最小可行產品(MVP),通過反覆的「構建-測試-學習」循環,快速驗證商業假設,降低風險。精實創業比設計思考更專注於商業模式的快速驗證與迭代,程序上也更強調快速實驗和數據驅動的決策。 設計思考透過五個步驟來剖析問題,並解決進而創造價值,其中五大步驟為【建立同理心】以探索問題的根源,【定義問題】為設計方案設定一個初步方向,【創意發想】思考多重解決方案,【建立雛形】以快速的了解方案之修改方向,並【測試方案】以完成初步的方案評估。爾後可依照方案的成熟度決定是要繼續了解問題的細部根源,或是再次創意發想新的方案。這五大步驟在初步完成一輪後並沒有既定的迴圈形式,依照實際需求而進行調整。 步驟一:建立同理心(Empathize) 執行重點: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動機和挑戰,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避免先入為主的假設。 執行方式:透過觀察、訪談和互動,收集使用者的行為、情感和想法,建立對他們的深刻理解。 相關連結:https://www.openedu.tw/course?id=732 步驟二:定義問題(Define) 執行重點:將收集到的資訊整理,明確界定核心問題,確保團隊對挑戰有一致的理解。 執行方式:分析使用者的需求和痛點,撰寫問題陳述,確立設計目標,為後續創意發想奠定基礎。 步驟三:創意發想(Ideate) 執行重點:鼓勵團隊提出多元且創新的解決方案,突破傳統思維框架。 執行方式:運用腦力激盪、角色扮演等創意思考工具,產生大量想法,然後篩選出最具潛力的方案。 相關連結:https://www.openedu.tw/course?id=481 步驟四:建立雛形(Prototype) 執行重點:將選定的解決方案轉化為可視化的原型,便於測試和改進。 執行方式:使用簡單的材料或工具,快速製作低成本的模型或模擬,呈現設計概念,供團隊和使用者評估。 相關連結1: https://books.google.com.sg/books/about/%E8%A8%AD%E8%A8%88%E6%80%9D%E8%80%83%E5%B7%A5%E5%85%B7%E7%AE%B1.html?id=tzlCEAAAQBAJ&redir_esc=y 相關連結2: https://www.ewant.org/admin/tool/mooccourse/mnetcourseinfo.php?hostid=11&id=13845 步驟五:測試(Test) 執行重點:在真實環境中快速建立雛形,收集反饋以進行改進。 執行方式:邀請目標使用者試用原型,觀察他們的反應,收集意見,並根據反饋進行迭代優化,確保最終解決方案滿足使用者需求。 策展人 詹魁元

2024 / 12 / 12
打造無限時空的跨校通識課程Hub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 分項3-2 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簡稱Online IGER) 以推出混合式、創新教學的數位課程為主軸,邀請擁有優秀數位教學經驗的教師開課。透過課程補助與典範建立的模式,開發數位教學的多元機制,開啟校際認列的友善管道與模式。 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主要提倡混合式教學的累積及傳播。 第一是如何透過數位的混合典範課程的開授與傳遞,讓跨校的通識有更好的能見度,以及補強彼此之間的缺口。 第二是建立一個如果沒有平臺仍然可以享有各校豐富資源的一個跨校的支持系統。 第三則是進行數位的典範模式、混合式教學的評估機制,希望在這個過程面能夠提供更多的教學能量。 我們深切感受到很多老師其實是因為疫情而被迫從事遠距教學,疫情結束之後就又回到實體的課程,但實際上面對各校之間的跨校區的需求,或者是學生有些在實習,分布自不同區域,都有可能需要做所謂的新形態的混合式教育。希望帶動老師重新思考如何有效地善用同步跟非同步的教學,幫助在每一門課程裡達到最好的學習節奏跟學習的效益。 策展人 邱佳慧 王明旭

2024 / 07 / 01
資訊科技大冒險:跨域探索創新之路
近年來隨著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的日常生活已高度數位化,資訊科技對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和決策有深遠影響。本區將以「數位時代公民的資訊素養」為主軸,呈現出未來公民日常生活所需四個重要資訊素養內涵,分別是:「多元運算思維」-以電腦邏輯提升解決問題的多元思考方式;「量化分析素養」-運用量化分析工具,以有效處理大量資料並支援重要決策;「軟體創作統合」-整合語法結構和運作模式,培養完整應用系統的能力與「運算表達理解」-程式碼識讀的能力,協助軟體運算的應用與理解。同時,我們也從這四大主題中精選多個內容實用又豐富的課程模組與教材,讓無論是想認識資訊科技的你,或是已有基礎、想更精進自己資訊能力的你,都能在探索與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斬獲! 策展人:馬尚彬 薛念林 廖峻鋒

2023 / 07 / 03
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研習
「通識課程就是營養學分、又甜又涼?」、「老師,我們上通識課有用嗎?」 身為高教教師的你,是否也聽過這兩句話呢? 我們究竟應如何設計、轉化通識課程,才能讓學生願意投入並有所收穫呢? 本年度分享給大家9門典範通識課程及4門特色通識課程,典範課程是由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歷屆得主所開設,特色課程則是邀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曾獲績優並執行三次之教師進行分享。 這13門課程涵蓋社會科學、公民、文學、人文藝術、自然環境、媒體、數理科學等領域,老師們無私地分享了課程的設計理念、課程特色、轉化及教學歷程等,完整呈現出在不同領域、性質的學校如何實踐優質通識教育。除了文字、照片等書面內容提供參考,每位教師也有一部精采的影片分享觸動人心的教學經驗談。 期許全國通識教師能從優質課程中萃取出課程與教學關鍵要領,依自身學校特性轉化,發展適合且創新的通識課程,共同提升大學通識教育品質。 策展人:劉美慧 劉柏宏

2023 / 06 / 12
下課後的生物教室
你了解什麼是生物學嗎?想要擁有在益智節目中,可以立刻答對生物題的能力嗎?那就絕對不能錯過臺灣通識網為你精心挑選,以基因、物種及生態多樣性為三大主軸的一系列生物主題課程。不但能讓你認識多樣的物種,且能進而認同各類生物的價值,還能搭配豐富的投影片與內容完整的上課影音,讓你在家自學也能像在教室上課一樣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