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與人文 實體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國立中正大學|童信智

#溝通表達
#持續學習
#人際互動
#團隊合作
#問題解決
#創新思維
#資訊科技應用
#優質教育
#減少不平等
#永續城鄉
#保育海洋生態
#保育陸域生態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人文社會類
#生活技能類
#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學分實體課程

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與人文 實體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國立中正大學|童信智

#溝通表達
#持續學習
#人際互動
#團隊合作
#問題解決
#創新思維
#資訊科技應用
#優質教育
#減少不平等
#永續城鄉
#保育海洋生態
#保育陸域生態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人文社會類
#生活技能類
#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學分實體課程

課程詳情

本課程旨在探討臺灣原住民族的多元文化社會,讓學生藉由原住民族知識體系,深入理解各族群的文化內涵,以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課程內容涵蓋了臺灣原住民族在「行」、「食」、「衣」、「住」、「育樂」、「工藝」、「符號」和「健康」等八大主題的知識體系 。教學方式多元,除了課堂講授、師生討論,還有分組報告、小組討論和課堂講座,並邀請部落耆老分享生活與傳統智慧 。特別的是,課程中安排了「部落移地教學」,透過為期兩天一夜的部落踏查,讓學生有機會與部落族人及環境互動,深化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理解 。

※ 本課為實體課程,欲修讀同學請洽國立中正大學。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不同族群在這塊土地上,彼此間的關係極為密切,因此各族群文化應該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以體現人文關懷的一面。對此,本課程將以臺灣原住民各族社會文化為主,透過知識主題的學習,達到以下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
(1)認知面:學生對於原住民族知識擁有八個面向的認識。
(2)情意面:學生對於原住民族文化表現出尊重的態度。
(3)技能面:學生具有建構知識的技能。

第一周 課程介紹、評分方式
第二週 台灣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總論
第三週 食的知識-採集與飲食生活
第四週 食的知識-採集與飲食生活
第五週 衣的知識-服飾編織與手繡/符號知識-圖文徽號與意義
第六週 課堂講座(一)工藝知識-雕刻技藝與串珠
第七週 課堂報告1
第八週 行的知識-始祖緣起與遷徙
第九週 部落移地教學
第十週 住的知識-建築型制與選址
第十一週 課堂講座(二)環境知識-土地與生態知識
第十二週 課堂報告2
第十三週 育樂知識-音樂與樂器製造知識
第十四週 育樂知識-音樂與樂器製造知識
第十五週 課堂報告3
第十六週 原住民紀錄片觀賞與討論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彈性學習週-期末書面報告

王嵩山,2001《台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概論》台北:聯經。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2001《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王梅霞,2008《泰雅族》台北:三民書局。
李素月,2019《我們是噶瑪蘭:Kavalan aimi復名運動三十年特展專刊》,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宮本延人,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社。
余光弘、董森永,1998《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陳文德,2010《卑南族》台北:三民書局。
李壬癸,2011《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增訂新版)》台北:前衛。
胡家瑜,2015《賽夏族》台北:三民書局。
徐雨村,2006《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東:國立史前博物館。
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三民書局。
童春發,2001《臺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喬宗忞,2001《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陳英杰、周如,2016《卡那卡那富部落史》南投:國史館。
黃應貴,2006《布農族》台北:三民書局。
林修澈、黃季平、郭基鼎,2018《拉阿魯哇族部落歷史》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劉益昌,2002《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3《平埔蕃調查書》台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鄧相揚、許木柱,2000《臺灣原住民史:邵族史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Discovery「台灣部落寶藏」紀錄片

講述教學
實作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探究式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數位科技融入教學
素養導向式教學

課程回饋

尚無相關回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