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鑑識科學與犯罪預防 實體
Forensic Science and Crime Prevention
國立清華大學|李承龍

鑑識科學與犯罪預防 實體
Forensic Science and Crime Prevention
國立清華大學|李承龍
課程詳情
「鑑識科學」涵蓋有化學、物理、生物、工程、醫學、環境、心理
和法律等學科,而實務上更細分法醫、現場勘察、現場重建、槍彈比對、
藥毒物分析、指紋鑑定、文書鑑定、DNA 鑑定、測謊等不同專業,是一門
「跨領域」的整合型學科,雖然真實世界的犯罪現場勘察工作,不如「CSI
影集裡的緊湊、精采,但科技的運用,卻也相差不遠,善用 DNA、指紋、
槍彈、血跡等跡證,可以讓重大案件水落石出,甚至讓含冤者得以沉冤
昭雪。
利用科學的方法,從事犯罪現場調查、蒐集犯罪證據的目的,決不
僅在偵破案件、緝獲真凶;最重要的是要學習經驗,防範類似的犯罪再
次發生。由於十餘年來從事犯罪現場調查工作,處理案件時發現國人,
對「犯罪預防」及「科學證據」的基本觀念普遍不足、毫無危機意識,
不幸受騙或遇害,才怨天尤人,不知所措。本課程累積寶貴的刑案勘查
經驗,每件刑案偵查的背後,都是被害人血淋淋的教訓,甚至付出寶貴
生命的代價,希望藉由本課程的開立,教導同學如何面對社會常見的犯
罪類型,如何事前防範、面對危機如何應變、如何蒐證、保護自己,懂
得學習「別人慘痛的經驗」,不要等自己遇害才想學習的「聰明人」,給
學生有全新的體驗及培養正確的安全觀念。
※ 本課為學分遠距實體課程,欲修讀同學請洽國立清華大學
和法律等學科,而實務上更細分法醫、現場勘察、現場重建、槍彈比對、
藥毒物分析、指紋鑑定、文書鑑定、DNA 鑑定、測謊等不同專業,是一門
「跨領域」的整合型學科,雖然真實世界的犯罪現場勘察工作,不如「CSI
影集裡的緊湊、精采,但科技的運用,卻也相差不遠,善用 DNA、指紋、
槍彈、血跡等跡證,可以讓重大案件水落石出,甚至讓含冤者得以沉冤
昭雪。
利用科學的方法,從事犯罪現場調查、蒐集犯罪證據的目的,決不
僅在偵破案件、緝獲真凶;最重要的是要學習經驗,防範類似的犯罪再
次發生。由於十餘年來從事犯罪現場調查工作,處理案件時發現國人,
對「犯罪預防」及「科學證據」的基本觀念普遍不足、毫無危機意識,
不幸受騙或遇害,才怨天尤人,不知所措。本課程累積寶貴的刑案勘查
經驗,每件刑案偵查的背後,都是被害人血淋淋的教訓,甚至付出寶貴
生命的代價,希望藉由本課程的開立,教導同學如何面對社會常見的犯
罪類型,如何事前防範、面對危機如何應變、如何蒐證、保護自己,懂
得學習「別人慘痛的經驗」,不要等自己遇害才想學習的「聰明人」,給
學生有全新的體驗及培養正確的安全觀念。
※ 本課為學分遠距實體課程,欲修讀同學請洽國立清華大學
本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鑑識科學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培養其批判性思考和邏輯推理能力,並特別強調結合社會實際案例、學習知黑守白、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的理念,以及實作技能。期許學生在未來能更有效地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與決策,尤其是在國民參審制度下,能更客觀地評估科學證據,促進司法正義的實現。
課程目標更強調鑑識科學的社會應用與價值,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希望學生能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具備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能力的新世代公民。
課程目標更強調鑑識科學的社會應用與價值,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希望學生能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具備保護自己和幫助他人能力的新世代公民。
1. 建立鑑識科學基礎知識:
理解鑑識科學的定義、範疇與在刑事司法體系中的角色。
認識科技偵查的相關技術與應用,例如:DNA鑑定、指紋比對、數位鑑識等。
了解鑑識科學的發展歷史。
2. 掌握鑑識實務基本概念與人身安全:
熟悉犯罪現場的初步勘查、物證蒐集與保全等基本流程,並強調現場安全評估的重要性。
了解常見物證的類型、採證方法與檢驗原理,並學習在實作過程中正確使用相關器材。
理解鑑識實驗的限制與誤差來源,培養對證據的謹慎態度,並了解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
3. 強化鑑識實作能力:
透過模擬犯罪現場勘查、物證採集、分析等實作練習,培養實際操作能力。
學習使用簡易鑑識工具與儀器,並熟悉相關操作流程。
學習記錄與整理實作數據,培養實驗數據分析能力。
4. 結合社會實際案例學習:
分析真實社會案例,深入了解鑑識科學在案件偵破中的應用與限制。
探討案例中鑑識科學的不足與盲點,培養學生思辨與批判性思考能力。
藉由案例學習,了解犯罪背後的社會因素與脈絡,培養社會關懷意識。
5. 學習知黑守白,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透過案例分析,了解犯罪手法與潛在危險,提升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學習辨識社會的不法行為,培養正義感,並鼓勵學生在能力範圍伸出援手。
了解鑑識科學如何幫助受害者伸張正義,體會鑑識科學的社會責任。
6. 認識警方鑑識偵查實務:
了解警方在犯罪現場勘查、物證蒐集與保全的程序與規範。
理解鑑識人員與其他執法人員的協作關係。
認識科技偵查在犯罪偵查中的應用,並了解其限制。
7. 培養科學辦案思維:
體認「讓證據說話」的科學辦案理念,並培養客觀、嚴謹的態度。
學習運用邏輯推理與批判性思考分析證據,避免未審先判。
了解科學證據的權重與局限,避免過度解讀或誤判。
8. 激發對鑑識科學的興趣與熱情:
啟發學生對鑑識科學與科技偵查的好奇心。
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將自身專業知識與鑑識科學結合,開創更多可能性。
認識鑑識科學在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培養社會責任感。
9. 提升公民參與審判的能力:
透過對鑑識科學的學習,提升國民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對科學物證的認知與判斷能力。
培養國民法官理性分析、客觀判斷的能力,避免情感或偏見影響審判結果。
促使學生了解司法正義的重要性,並以更積極、負責的態度參與公共事務。
理解鑑識科學的定義、範疇與在刑事司法體系中的角色。
認識科技偵查的相關技術與應用,例如:DNA鑑定、指紋比對、數位鑑識等。
了解鑑識科學的發展歷史。
2. 掌握鑑識實務基本概念與人身安全:
熟悉犯罪現場的初步勘查、物證蒐集與保全等基本流程,並強調現場安全評估的重要性。
了解常見物證的類型、採證方法與檢驗原理,並學習在實作過程中正確使用相關器材。
理解鑑識實驗的限制與誤差來源,培養對證據的謹慎態度,並了解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
3. 強化鑑識實作能力:
透過模擬犯罪現場勘查、物證採集、分析等實作練習,培養實際操作能力。
學習使用簡易鑑識工具與儀器,並熟悉相關操作流程。
學習記錄與整理實作數據,培養實驗數據分析能力。
4. 結合社會實際案例學習:
分析真實社會案例,深入了解鑑識科學在案件偵破中的應用與限制。
探討案例中鑑識科學的不足與盲點,培養學生思辨與批判性思考能力。
藉由案例學習,了解犯罪背後的社會因素與脈絡,培養社會關懷意識。
5. 學習知黑守白,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透過案例分析,了解犯罪手法與潛在危險,提升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
學習辨識社會的不法行為,培養正義感,並鼓勵學生在能力範圍伸出援手。
了解鑑識科學如何幫助受害者伸張正義,體會鑑識科學的社會責任。
6. 認識警方鑑識偵查實務:
了解警方在犯罪現場勘查、物證蒐集與保全的程序與規範。
理解鑑識人員與其他執法人員的協作關係。
認識科技偵查在犯罪偵查中的應用,並了解其限制。
7. 培養科學辦案思維:
體認「讓證據說話」的科學辦案理念,並培養客觀、嚴謹的態度。
學習運用邏輯推理與批判性思考分析證據,避免未審先判。
了解科學證據的權重與局限,避免過度解讀或誤判。
8. 激發對鑑識科學的興趣與熱情:
啟發學生對鑑識科學與科技偵查的好奇心。
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將自身專業知識與鑑識科學結合,開創更多可能性。
認識鑑識科學在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培養社會責任感。
9. 提升公民參與審判的能力:
透過對鑑識科學的學習,提升國民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對科學物證的認知與判斷能力。
培養國民法官理性分析、客觀判斷的能力,避免情感或偏見影響審判結果。
促使學生了解司法正義的重要性,並以更積極、負責的態度參與公共事務。
1. 李承龍著,鑑識科學與科技偵查之研究應用,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ISBN978-957-483-858-5(平裝)2016年5月
2. 李承龍,「司法科學之跨域整合與應用實務」,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ISBN 978-626-7130-78-0 (平裝),2023年10月。
2. 李承龍,「司法科學之跨域整合與應用實務」,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ISBN 978-626-7130-78-0 (平裝),2023年10月。
講述教學
實作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遊戲化/遊戲式教學
遠距教學課程
實作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遊戲化/遊戲式教學
遠距教學課程
推薦適性課程
課程回饋
尚無相關回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