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媒體識讀 實體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dia Literacy

國立中興大學|陳迪暉

#持續學習
#優質教育
#人文社會類
#資訊科技類
#學分實體課程

資訊科技與媒體識讀 實體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dia Literacy

國立中興大學|陳迪暉

#持續學習
#優質教育
#人文社會類
#資訊科技類
#學分實體課程

課程詳情

資通訊科技與網際網路讓人類社會進入注意力經濟時代,「認知」變成個人重要的資產及各方角力的標的。本課程在這樣的背景底下闡述並討論強化與保護個人「認知」的一些重要議題。面對不實資訊傳染病洪流的世代,僅以逐個打假訊息的方式來降低其殺傷力,不單成本大、時效慢,效益也低。最根本的解決之道立基於人們媒體識讀力,大學生必須學習強化自己的資訊判讀力,以抵禦無孔不入的假資訊,通過媒體素養與資訊判讀力的提升,進而影響、甚至改變大學生於日常生活與學術研究在資訊和媒體之近用、評估、創造過程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 本課為實體課程,欲修讀同學請洽國立中興大學。

1.強化學生對資訊媒體訊息的思辨力與識讀力,特別是對AIGC/deepfake的警覺性。
2.提升學生近用、評估、創造和傳播正確且可信任之資訊的資訊力和道德力。
3.培養成為一位具媒體素養的現代公民。

第一週、台灣媒體發展史:從傳統媒體到資訊媒體
第二週、何謂媒體識讀素養
第三週、不實資訊傳染病:假新聞、假圖片、深偽影片
第四週、不實資訊傳染病:資訊操弄與資訊偏見
第五週、新型態資訊科技媒體與大眾媒體的差異
第六週、新型態資訊科技媒體帶來的社會衝擊
第七週、AI資訊素養
第八週、資訊科技發展下公民媒體帶來新聞改革的可能性
第九週、期中考試
第十週、資訊權威評估與監控資本主義
第十一週、權威性資訊:以YouTuber愛莉莎莎與蒼藍鴿「肝膽排石法」論戰為例
第十二週、權威性資訊:台灣到底有多不愛生—以CIA World Factbook破解「台灣嬰兒出生率世界排名」為例
第十三週、網路與媒體生態
第十四週、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
第十五週、AI人工智慧與倫理議題
第十六週、假民調判讀
第十七週、批判與行動兼具的現代公民媒體識讀素養
第十八週、期末考試

1.羅曉南、余陽洲,2015,《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台北:巨流。
3.陳炳宏、柯舜智,2021,《媒體與資訊素養:數位公民培力》。台北:五南。
4. Straubhaar J., LaRose R., Davenport L.著,林日璇等譯,2018,《媒體 ING:認識媒體、文化與科技》。台北:雙葉書廊。
5. Bui, D., Leslie, Plée著、陳郁雯譯,2022,《Fake News:鋪天蓋地的假訊息》。台北:尖端出版。
6. Hobbs, R., Oaks, Thousand Oaks, 2011,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 connecting culture and classroom.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講述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課程回饋

楊*霖 2025-09-15 20:31

這門課讓我發現,媒體不只是傳遞訊息,更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怎麼看世界、甚至每天吃什麼。透過一次次實作和反思,我不只學會批判性地解讀媒體訊息,更把這些能力帶進校園和社區——不只是自己成長,也幫助身邊的人學會獨立思考、分辨資訊。真的超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