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課讓我從歷史與文化角度重新認識環境保護和永續議題,不只是簡單的方法,而是學會思考多元衝突,培養自己獨立且有深度的環保觀念,對未來真的很有幫助。
.jpeg)
臺灣環境與永續生活 實體
Taiwa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Living
國立中興大學|蕭戎
.jpeg)
臺灣環境與永續生活 實體
Taiwa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Living
國立中興大學|蕭戎
課程詳情
「環境保護」看似是現代生活模式的知名選項,但其實「環境保護」除了與臺灣民主化歷程難以分割,其也關連於數百年來人應如何看待自然的生態文化影響。同樣,「永續」雖看似是國際社會的繽紛熱鬧口號,但其實「永續」卻是由數百年來有關資源保護、科技、經濟發展、社會正義、自然內在價值等迄今難有共識之爭議話題所構成。本課程無意單向地提供各種實踐環保方法,卻要從博雅(liberal)教育解放(liberate)思想的角度出發,以臺灣為思辨討論的背景,試著走進爭議熱區,與學習者一同經歷不一樣的環境保護與永續議題,進而自主地建立起屬乎個人、首尾一致的環境保護立場。
※ 本課為實體課程,欲修讀同學請洽國立中興大學。
※ 本課為實體課程,欲修讀同學請洽國立中興大學。
1.了解永續發展內涵的多樣與衝突
2.了解構成永續概念之資源保護、科技、經濟發展、社會正義、自然內在價值等議題
3.發展個人化且首尾一致的永續發展護立場
2.了解構成永續概念之資源保護、科技、經濟發展、社會正義、自然內在價值等議題
3.發展個人化且首尾一致的永續發展護立場
01.課程介紹
02.資源保護議題(1):永續概念的森林源頭
03.資源保護議題(2):生態學視野
04.資源保護議題(3):臺灣案例討論
05.科技議題(1):面對科技的悲觀態度
06.科技議題(2):面對科技的樂觀態度
07.科技議題(3):臺灣案例討論
08.經濟成長議題(1):經濟成長好不好
09.期中考試
10.經濟成長議題(2):經濟如果不成長
11.經濟成長議題(3):臺灣案例討論
12.社會正義議題(1):人權理想與不平等
13.社會正義議題(2):消弭不平等可行嗎?
14.社會正義議題(3):臺灣案例討論
15.自然內在價值議題(1):自然的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
16.自然內在價值議題(2):臺灣案例討論
17.期末考試
02.資源保護議題(1):永續概念的森林源頭
03.資源保護議題(2):生態學視野
04.資源保護議題(3):臺灣案例討論
05.科技議題(1):面對科技的悲觀態度
06.科技議題(2):面對科技的樂觀態度
07.科技議題(3):臺灣案例討論
08.經濟成長議題(1):經濟成長好不好
09.期中考試
10.經濟成長議題(2):經濟如果不成長
11.經濟成長議題(3):臺灣案例討論
12.社會正義議題(1):人權理想與不平等
13.社會正義議題(2):消弭不平等可行嗎?
14.社會正義議題(3):臺灣案例討論
15.自然內在價值議題(1):自然的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
16.自然內在價值議題(2):臺灣案例討論
17.期末考試
Caradonna, J. L. (2014). Sustainability: a Histor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ober, U. (2012). Sustainability: a cultural history (R. Cunningham, Trans.). Devon: Green Books.
Portney, K. E. (2015). Sustainabili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Scruton, R. (2012). Green Philosophy: How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the Planet. London: Atlantic Books.
Worster, D. (1994). 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nz, P. S. (1988). environmental justi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rober, U. (2012). Sustainability: a cultural history (R. Cunningham, Trans.). Devon: Green Books.
Portney, K. E. (2015). Sustainabilit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Scruton, R. (2012). Green Philosophy: How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the Planet. London: Atlantic Books.
Worster, D. (1994). Nature’s economy :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s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nz, P. S. (1988). environmental justi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講述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推薦適性課程
課程回饋
林*婷
2025-07-29 23:50
洪*希
2025-07-29 20:47
這門課讓我重新認識「永續」與「環境保護」背後的複雜議題,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涉及科技、經濟、社會正義等多面向的討論。特別是以台灣為例的分析,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真正相信的永續立場是什麼。
黃*薇
2025-07-29 17:28
這門課從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不同觀點出發,透過台灣本地案例和多面向議題切入,帶我們思考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價值背後其實充滿爭議與拉鋸。課程不像一般著重實作的環保課,比較偏向訓練思辨能力與立場建立,整體內容偏理論但蠻有啟發性的。
陳*霖
2025-07-29 12:00
課程從臺灣的社會與民主脈絡切入,結合永續發展的多元面向,引導我從歷史與文化角度理解當代環境議題。透過討論資源保護、科技發展與自然價值等複雜議題,我不再只關注表面環保行為,而是學會思考並建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具有一致性的永續觀點。這門課為我帶來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與面對世界的方法。
謝*玟
2025-07-28 23:43
雖然一開始覺得這門課有點像在聽演講,不過慢慢會發現內容其實蠻貼近日常生活的,像是討論永續跟消費這些議題,會讓人開始注意一些以前不太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