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學問 實體

The Science of Life

國立臺灣大學|孫效智

#溝通表達
#持續學習
#人際互動
#健康與福祉
#優質教育
#心理與心靈成長類
#人文社會類
#學分實體課程

生命的學問 實體

The Science of Life

國立臺灣大學|孫效智

#溝通表達
#持續學習
#人際互動
#健康與福祉
#優質教育
#心理與心靈成長類
#人文社會類
#學分實體課程

課程詳情

「生命的學問」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論課程,引導學生探討人生最根本的課題,例如:人從何來?將往何去?又當為何而活?這些課題的探討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永恆哲學」(philosophia perennis)的雋永關懷,更是東西方文化所關注的普遍課題。

本課程期待同學能學習完整的生命教育理論架構,並在未來遇到人生困難與挑戰時能依此為自己找到解決之道,是一生都能用得上的生命學問, 也是一門深碗型的生命教育紮實理論課程。

本課程由哲學系孫效智老師與跨校社群教師協同教學,每個單元都會提供文獻和參考資料作為閱讀材料,引領同學學習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整體架構並深刻體會其內涵,幫助同學在探索與反思生命的課題上能養成見樹又見林的視野。

※ 本課為實體課程,欲修讀同學請洽台灣大學。

本課程將深入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內涵: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及靈性修養,期待幫助同學探索自我並建立人生的終極信念與目標,培養價值思辨的素養與身心平衡的修為,活出快樂、精彩、深刻與富於意義的人生。

【單元1】五大核心素養概論
課程目標:引領學生思考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人為何而活?人應如何生活?人要如何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以及認識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的內涵:哲學思考、人學探索、終極關懷、價值思辨與靈性修養。

【單元2】哲學思考1-從思考錯謬到思考美德
課程目標:學習哲學思考的架構與主要內容。哲學思考強調學習正確的思考方法、培養良好的思考素養,啟發自覺的反思能力。正確的思考方法為思考的知識與技能,包括邏輯推理與避免錯謬;良好的思考素養則是思考的情意與態度,每個人不免會有立場,但重要的關鍵就是秉持公正的態度面對不同立場;自覺的反思能力則是對自己的思考保持覺察,從消極與積極兩個層面增強思考的美德。

【單元3】哲學思考2-從言論自由到後真相
課程目標:討論在資訊快速而大量傳遞的今日所造成的「後真相」現象。個人自由主義的經典之作為約翰.彌爾(J. S. Mill)的《論自由》(On Liberty),本單元會討論彌爾主張的言論自由是什麼意思。然而,言論的表達仍有一些需要反思之處,尤其是「後真相」或「另類事實」的現象,掩蓋了人們了解言論的真實性,如何破解就成了迫切需要學習的課題。

【單元4】人學探索1-人性及其尊嚴
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從結構層面與關係層面探索「人是什麼?」,並說明人與人的關係建立與互動應抱持互為主體的對待方式。

【單元5】人學探索2-關係中的存有:自我與他者、人的超越性
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從歷程層面了解「人是什麼?」、「我是誰?」,並說明人是具有動態超越、自我成長與突破的存在。

【單元6】終極關懷1-終極信念
課程目標:引導學生認識何謂人生的終極目的與美好人生的要件,並鼓勵其透過討論與反思嘗試摸索自己的終極信念和美好人生藍圖。

【單元7】終極關懷2-死亡對於生命意義的衝擊
課程目標:引領學生了解死亡對於人生意義的衝擊,思考死亡使我們陷入什麼困境,又該如何面對自身與他人的死亡。


【單元8】價值思辨1-價值思辨的內涵
課程目標:介紹價值思辨與其他四種生命教育素養的關係、價值思辨的方法、價值迷思。價值思辨緊扣人生三問的第二問「人應該如何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反應了背後的價值判斷,而當價值之間產生衝突時,需要透過價值思辨進行抉擇。不過,在進行價值判斷時,也可能產生價值迷思。因此學習價值思辨的方法、避免價值迷思,將有助於人們追求幸福人生。

【單元9】價值思辨2-兩種道德判斷
課程目標:道德判斷主要區分為對人或動機的判斷,以及對行為的判斷,在未加以釐清之前,常常會將這兩種道德判斷混淆與誤用。本單元藉由實例探討兩種道德判斷的使用對象、條件、方法,以及兩種道德判斷之間的關係,目標在於釐清道德判斷的架構,並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爭議進行判斷。

【單元10】靈性修養
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初探靈修的概念,了解人為何需要靈性修養,並介紹靈修六原則,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覺察與實踐。

【單元11】五大核心素養總結
課程目標:引導學生掌握五大核心素養整體的架構與彼此間的關聯,並期待學生以哲學思考為方法、以人學探索為基礎,建構人生三問(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的架構和更深入的學習。

(一)五大核心素養概論
孫效智(2019年10月)。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舉辦之「2019第十五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8-40),臺北市。

(二)哲學思考
1. Elder, L., & Paul, R.(2013)。前言。載於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多想一點,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林佳誼,譯)。臺北市:商周出版。
2. Dobelli, R.(2012)。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王榮輝,譯)(頁1、3、7、8、11、13、14、22、38、49)。臺北市:商周出版。
3. Mill, J. S.(2019)。第二章。載於論自由(孟凡禮,譯)。臺北市:五南。
4. McIntyre, L.(2019)。第五、六章。載於後真相:真相已無關緊要,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假(王惟芬,譯)。臺北市:時報出版。

(三)人學探索
1. Donceel, J. F. (1967). Man as a Person.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Sheed and Ward.
2. 陳榮華(2017)。第五章 此有與別人共存的存在方式。載於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 Maslow, A. H. (1993). Self-Actualizing and Beyond.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Chapter 3 (pp.33-39). United Kingdom: Penguin Arkana.
4. Maslow, A. H.(2019)。第七篇 超越和存在心理學。載於人性能達到的境界。北京市: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5. 梁庚辰(2018)。第六章 學習。載於梁庚辰(主編),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四)終極關懷
1. Hooker, B. (2015). The Elements of Well-being. Journal of Practical Ethics, 3: 15-35
2. Craig, W. (2013). The Absurdity of Life without God, repr. In J. Seachlis (ed.),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Life: An Anthology and Guide (pp.153-172).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五)價值思辨
1. Pojman, L. P. & Fieser, J. (2017). Value and the Quest for the Good. Ethics:Discovering Right and Wrong. Chapter 4 (pp.44-60). London: Cengage Learning.
2. 孫效智(1996)。兩種道德判斷——論「道德善惡」與「道德正誤」的區分。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19,223-254。

講述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探究式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素養導向式教學

課程回饋

楊*雲 2025-07-30 22:21

能從哲學角度深入探討生命根本問題,幫助建立價值觀和終極信念,對未來面對挑戰很有幫助且具啟發性。

林*婷 2025-07-29 23:43

這門課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也開始面對像死亡、價值選擇這些平常不會深談的議題。透過哲學和人文的角度去探索自己,真的收穫很多,是很值得修的一門課。

白*夢 2025-07-28 23:02

我其實有點混亂因為課堂常會丟出一些像「人為什麼活著?」或「死是什麼?」這種問題,但後來發現它有點像在逼我們面對自己平常根本不會思考的事物,有些問題本來就沒有解,能活著思考本身就已經很珍貴。有點像火焰明知會熄滅還是不停燃燒的感覺,反正我是覺得因為時間有限,才更要珍惜死亡也不一定就是句點,搞不好人家是下一行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