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感受到文學作品背後的歷史重量。透過詩文進入不同時代的社會背景,不只是學歷史,也是在學看人與世界的方式。文學不再只是美感的堆砌,而是歷史的另一種語言。學會了用詩讀史、用史解詩,也更加理解文化演變中的人性細節。

文學中的歷史場景 實體
The Historical Scenes of Literature
東南科技大學|林文仁

文學中的歷史場景 實體
The Historical Scenes of Literature
東南科技大學|林文仁
課程詳情
【本課程為實體課程,如欲修讀此課程,請洽東南科技大學】
在文化發展歷程中,文學與史學之密切關係,始終是中外學術討論之重要議題。然撇開理論層面之爭議,歷代文學表現形式或內容,往往即為一時代面貌之反映。本課程即擬以所設定之幾個時代文學作品為引,與修習者共入作品背後之場景中。
在文化發展歷程中,文學與史學之密切關係,始終是中外學術討論之重要議題。然撇開理論層面之爭議,歷代文學表現形式或內容,往往即為一時代面貌之反映。本課程即擬以所設定之幾個時代文學作品為引,與修習者共入作品背後之場景中。
既以詩證史,亦以史襯詩,期與修課同學共同領略文史相融之趣,從而擴大文學欣賞之層次,並能豐富理解歷史與觀察自身所處時代文化特質之深度。
單元1 概論史學與文學之聯繫
單元2 采風,詩三百,與古代社會
單元3 詩經,楚辭,與早期中國南北地域差異
單元4 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形成與《史記》
單元5 霸王別姬與大風歌—楚漢相爭另一景
單元6 從胡笳十八拍到古詩十九首
單元7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浪漫」三國行 (一)。
單元8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浪漫」三國行 (二)。
單元9 桃源問津與六朝金粉—南北朝的多元影像 (一)。
單元10 桃源問津與六朝金粉—南北朝的多元影像 (二)。
單元11 杜甫夢李白—繽紛絢爛的大唐盛世
單元12 漁陽鼙鼓動地來—「長恨歌」裡的破碎舊夢
單元13 從「問君能有幾多愁」到「但願人長久」—最「精緻」的北宋年代 (一)。
單元14 從「問君能有幾多愁」到「但願人長久」—最「精緻」的北宋年代 (二)。
單元15 從「問君能有幾多愁」到「但願人長久」—最「精緻」的北宋年代 (三)。
單元16 截然不同的時代氣氛—陸游、辛棄疾與完顏亮筆下的宋金對峙
單元17 〈金縷曲〉與丁酉江南科場案背後的清初政局
單元18 論《紅樓夢》與其著作背景之時代公案。
單元2 采風,詩三百,與古代社會
單元3 詩經,楚辭,與早期中國南北地域差異
單元4 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形成與《史記》
單元5 霸王別姬與大風歌—楚漢相爭另一景
單元6 從胡笳十八拍到古詩十九首
單元7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浪漫」三國行 (一)。
單元8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浪漫」三國行 (二)。
單元9 桃源問津與六朝金粉—南北朝的多元影像 (一)。
單元10 桃源問津與六朝金粉—南北朝的多元影像 (二)。
單元11 杜甫夢李白—繽紛絢爛的大唐盛世
單元12 漁陽鼙鼓動地來—「長恨歌」裡的破碎舊夢
單元13 從「問君能有幾多愁」到「但願人長久」—最「精緻」的北宋年代 (一)。
單元14 從「問君能有幾多愁」到「但願人長久」—最「精緻」的北宋年代 (二)。
單元15 從「問君能有幾多愁」到「但願人長久」—最「精緻」的北宋年代 (三)。
單元16 截然不同的時代氣氛—陸游、辛棄疾與完顏亮筆下的宋金對峙
單元17 〈金縷曲〉與丁酉江南科場案背後的清初政局
單元18 論《紅樓夢》與其著作背景之時代公案。
參考書目、資料 - 何謂歷史 (台北,博雅)
參考書目、資料 - 詩經的世界 (台北,東大)
參考書目、資料 - 項羽對劉邦:楚漢雙雄爭霸史 (台北,遠流)
參考書目、資料 - 中國文學史演義 (台北,正中)
參考書目、資料 - 三國演義 (台北,老古)
參考影片 - 三國演義電視劇 (台北,華哥多媒體發行)
參考書目、資料 - 三國演義 (台北,老古)
參考影片 - 三國演義電視劇 (台北,華哥多媒體發行)
參考書目、資料 - 美的沈思 (台北,雄獅美術)
參考書目、資料 - 李白與杜甫 (西安,中國長安)
參考書目、資料 - 元白詩箋證稿 (北京,三聯)
參考書目、資料 - 蘇東坡傳 (台北,遠景)
參考書目、資料 - 新譯人間詞話 (台北,三民)
參考書目、資料 - 詩經的世界 (台北,東大)
參考書目、資料 - 項羽對劉邦:楚漢雙雄爭霸史 (台北,遠流)
參考書目、資料 - 中國文學史演義 (台北,正中)
參考書目、資料 - 三國演義 (台北,老古)
參考影片 - 三國演義電視劇 (台北,華哥多媒體發行)
參考書目、資料 - 三國演義 (台北,老古)
參考影片 - 三國演義電視劇 (台北,華哥多媒體發行)
參考書目、資料 - 美的沈思 (台北,雄獅美術)
參考書目、資料 - 李白與杜甫 (西安,中國長安)
參考書目、資料 - 元白詩箋證稿 (北京,三聯)
參考書目、資料 - 蘇東坡傳 (台北,遠景)
參考書目、資料 - 新譯人間詞話 (台北,三民)
講述教學
推薦適性課程
課程回饋
白*禹
2025-07-31 21:27
林*胤
2025-07-31 20:53
文學與歷史交織展現時代風貌,透過作品深入理解文化背景,增進對歷史與自身時代的體會與反思。
黃*瑋
2025-07-28 01:47
這門《文學中的歷史場景》課程使我重新認識許多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背後深厚的歷史脈絡。老師帶領我們穿梭古今,從《詩經》到《紅樓夢》,讓文學不再只是文字的欣賞,而是活生生的歷史縮影。 課程中深入探討文學與歷史的互動,使我更深刻感受到不同行業及時代的情感與社會變遷。這堂課不僅提升了我的文學欣賞能力,也拓展了我的歷史視野,幫助我以更立體的角度審視文化與人文的發展。
張*妤
2025-07-27 18:09
這門課探討文學作品如何映照歷史場景,從詩三百、采風詩到近代作品,每篇文本都像一扇窗,看見過去時代的文化與情感。內容讓人沉靜但不沉重,透過「詩證史,史襯詩」的設計,我逐步理解歷史與文學的互構,內在思考越發成熟。這是兼具史學與文學深度的課,非常適合熱愛人文的學生中低調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