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與人生 實體

Logic and Life

中華大學|趙敏芝

#持續學習
#問題解決
#創新思維
#優質教育
#減少不平等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人文社會類
#邏輯思辨類
#學分實體課程

邏輯與人生 實體

Logic and Life

中華大學|趙敏芝

#持續學習
#問題解決
#創新思維
#優質教育
#減少不平等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人文社會類
#邏輯思辨類
#學分實體課程

課程詳情

教育的根本在育人而非制器,因此這些年,教者一直關注如何將學用差距拉進,尤其是
明瞭「做人處事」的道理;『處事』任何人只要願意學,就可以習得相關技能;『做人』則除
了要明白做人的道理,更是處世及成事的根本,其中擁有邏輯思辨力,並能言簡意賅的向人
傳達想法最能加分,因為清晰的思考不僅會為個人帶來自信,且在處世上較能創造出有價值
的理解。
然而,直至今日,台灣的教育環境,雖積極推動與落實各項核心素養,以適應未來各項
挑戰,然光是表達能力及思辨分析的能力就令人不敢恭維。不敢說、不會說、說不好、甚至
不想說,是許多人對現今學生的印象。怎麼說呢?根據教者這幾年的觀察,同學普遍有以下
幾點特質:上台報告時,說的句子常是不完整的;以『對啊』、『的部份』作為語尾詞的比比
皆是;咬字不清楚,觀點不明確,往往使聽者不知其本意;寫學習單時,更是不知如何下筆,
應付了事;此外看事情,只憑主觀感受認知;雖享有大量資訊的輸入,卻無問題意識及解決
問題的方略1。總總現象顯示,就是思考力的淺碟化,這在歷年打辯論賽的課堂活動中,同學
依直覺本能反應,便可窺知一二。

※ 本課為實體課程,欲修讀同學請洽中華大學。

課程設計發想之初,在通識教育課程往往被視為營養學分,且較硬需要思辯的課程,同學要嘛不敢選,要嘛聽不懂就直接放棄,因此如何兼顧「知」識承載度,又能顧及「情」、「意」的特性 ,使之能影響學生學習的動能,便是接下來個人教學上的考驗。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認為知識存在於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之中,因此若是沒有給予學生一個問題情境,其學習不會被啟發。也就是重視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習的不該只是知識而已,同時也在學習思考方法。如此一來,透過省思,學生才能將原初未經反省的經驗轉化為更深一層的反省的經驗,這樣的學習意義乃是由學生自己所建構起來的,因此對學生而言是深刻而久遠的。此時學生的角色,便是一個主動的探究者,「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思考的產生正是因為個體有了解決問題的需要 。
就好比學英文,應是聽→說→讀→寫,但卻錯誤的讀→寫→聽→說,以至從小學到大,還是有很多人不敢開口;同樣的,欲啟發同學們的思辨力與表達力,就應構建一個開放空間,營造『問』的氛圍與機會,唯有喚醒同學們的主體意識,讓他們試著發問,參予學習活動的能動性就愈大,從而發揮積極性思考。是以,強化學習動機,便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也就更能確立本課程的研究目的:培養思辨性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課程宗旨:本課程符合本中心之目標及發展特色:符合SDGs的4教育品質;9創新基礎;10減少不平
(一) 發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強化獨立思考與批判思辨的能力。
(三) 內容簡介:
學習邏輯可以培養和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有助於人們嚴密地思索問題,準確地表達思想,因此邏輯可說是一門思維科學。故而一般人除了須學習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外,還應掌握思維科學之基礎知識,藉以提高閱讀、寫作和論辯的能力。本課程除系統地講一點基礎邏輯外,所舉範例也儘量以趣味與生活實用為主,再配合辯論的實務演練,及推理遊戲,和創意思考搭配,俾使同學在推理能力強化外,亦能了解到生活中處處是邏輯的運用,在快樂學習下,能確實注意到平日的口語表達之缺失及掌握邏輯思辯力。
教學方法:
本課程主要以講授(Lecture)及提問法為主,利用提問讓同學對周遭生活上之事能有所反思及運用,並示範如何在論辯中使用;另外透過小型辯論賽,演練實作。

1.袁長瑞著《邏輯教室》,天下遠見,2010年。
2.camissimer著、蔡偉鼎譯《批判思考導論—如何精進辯論》,學富,2002年。
3.陳祖耀著《理則學》,三民,民國80年。
4.伯納・派頓著、黃煜文譯《是邏輯,還是鬼扯?》,商周,2008年。
5.陳波著《邏輯學是什麼》,五南,2013年。
6.冀劍制著《邏輯謬誤鑑識班》,漫遊者,2010年。

講述教學
實作教學
探究式教學

課程回饋

尚無相關回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