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實體

Media Literacy and Citizen Engagement

國立高雄大學|洪聖斐

#溝通表達
#問題解決
#資訊科技應用
#減少不平等
#責任消費及生產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多元夥伴關係
#資訊科技類
#學分實體課程

媒體識讀與公民參與 實體

Media Literacy and Citizen Engagement

國立高雄大學|洪聖斐

#溝通表達
#問題解決
#資訊科技應用
#減少不平等
#責任消費及生產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多元夥伴關係
#資訊科技類
#學分實體課程

課程詳情

本課程結合「媒體識讀」(或譯「媒體素養」)與「公民參與」兩大主軸,以因應近年來大學生不時需要投入公共事務所需裝備。與一般的博雅通識課程「媒體識讀」或「媒體素養」不同,本課程增加了民主社會所需的相關思辨訓練,諸如為什麼有了選舉還會出現「公民不服從」,代議制度若有瑕疵該如何補救,如何面對媒體操控與資訊戰。

當前臺灣社會的重大議題之一,是青年覺醒,以具體的行動進行社會參與。作為青年後盾的教師們,在這個時代有義務於教學場域提供學生足夠的裝備,協助他們更精確地親身觀察台灣社會,思考屬於他們共同的未來。在他們有別以往的前輩,積極公共參與之際,大學應該裝備年輕人如何掌握、解析並運用資訊。自由主義相信,人只要得到正確的資訊,就能做出理性的判斷與行動。公民的公共事務訊息來源主要是媒體;媒體所傳遞的訊息,卻經常帶有錯誤、扭曲、偏見,有時甚至是捏造的。我們若期待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自由、寬容、平等和正義等特質的現代公民,就必須先裝備大學生分析、掌握並運用媒體資訊的能力。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子的媒體素養。現代公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必須透過媒體訊息的掌握。這並非對媒體所餵食的所有資訊照單全收,而是在批判性思辯後,對於訊息加以過濾、整理,探索事實,然後採取行動加以反應。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分析媒體內容,並實際進行反餽。

Week 1 09.12 導論
Week 2 09.19 傳播權
Week 3 09.26 媒體的產業結構與政策
Week 4 10.03 媒體倫理
Week 5 10.10 國慶日放假
Week 6 10.17 南方影展:十方之地
Week 7 10.24 光復節補假
Week 8 10.31 新聞入門
Week 9 11.7 公關如何操弄新聞
Week 10 11.14 期中媒體投書
Week 11 11.21 媒體與民主(一)公民不服從
Week 12 11.28 媒體與民主(二)公民投票與罷免
Week 13 12.5 媒體與民主(三)操縱
Week 14 12.12 媒體與民主(四)資訊戰
Week 15 12.19 新傳播科技與公民記者
Week 16 12.26 期末影片報導製作
Week 17 01.02 【16+2 週】: 課程成果展(一)
Week 18 01.09 【16+2 週】: 課程成果展(二)

指定用書
1. 陳炳宏、柯舜智(2021)。《媒體與資訊素養:數位公民培力》。台北:五南。

參考書籍
1. Manfred Theisen(2019)。《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有自覺使用媒體的第一步》臺北:麥田出版。
2. 成露茜、羅曉南主編(2009)。《批判的媒體識讀》臺北:正中書局。
3. 劉致昕(2021)。《真相製造: 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臺北:春山。
4. Joshua Kurlantzick (2025)。《破解北京的全球媒體攻勢: 中國怎麼買影響力? 要是買不下,又怎麼借?》臺北:左岸文化。

講述教學
實作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社會參與式學習
素養導向式教學

課程回饋

尚無相關回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