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詳情
作為科技大學中的通識課程,「哲學與人生」大概是最常開設的哲學課程。其他相關者尚有「人生哲學」、「哲學概論」、「邏輯與思考」等課程。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哲學與人生」作為一種通識課程,在課程定位和教學目標上仍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就課程名稱表面的字義來看,「哲學與人生」是特別指某個人對「人生」所提出的哲學觀點呢?還是哲學領域中與「人生」有關的討論?如果是前者的話,這門課上起來會變成「人生哲學」,但問題又來了,究竟那些人的人生哲學是值得介紹?又該如何來作取捨?如果是後者的話,在哲學專業的領域中,又很難劃分出一個專屬範圍,最後只好以「哲學概論」的方式來進行。我們當然可以說,哲學是門與人關係密切的學科,但是這種界定方式又太過於廣泛,無法適切地指出什麼樣的哲學主張特別和人生問題有關。因為哲學固然與人生有關,又不全然具備指導人生的功能。就今日學科分工精細的趨向來看,哲學真的可以指導人生嗎?人生的問題那麼多,每個人所面對的具體環境又是如此地複雜,哲學真的能勝任這項工作嗎?
由於「哲學與人生」在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具有上述的困難,因此,我們認為針對科技大學學生的屬性,有重新定位和設計這個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必要。個人以為該課程至少須包含下述兩個面向: (一) 該課程是門專業的「哲學」課程,具有一定的哲學知識承載度;二來,它又不是完全是「哲學概論」或「哲學入門」式的課程,而是能兼顧科技大學學生屬性的核心通識課程。
由於「哲學與人生」在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具有上述的困難,因此,我們認為針對科技大學學生的屬性,有重新定位和設計這個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必要。個人以為該課程至少須包含下述兩個面向: (一) 該課程是門專業的「哲學」課程,具有一定的哲學知識承載度;二來,它又不是完全是「哲學概論」或「哲學入門」式的課程,而是能兼顧科技大學學生屬性的核心通識課程。
在技職教育裡頭,通識教育是長期被忽略的一環。通識教師在學校體系中被邊緣化已久,而早在中學就放棄人文學科的技職學生更是視通識教育與將來就業無關的多餘學分。基於此,若要在科技大學落實通識教育的所欲達成「全人教育」和「擴展學生視野」的理念,勢必難上加難。
依個人淺見,一味埋怨環境惡劣或責怪科技大學學生素質愈來愈差只會更加癱瘓自己的行動力,並成為合理化自己安於現狀的藉口。個人以為,若要改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現狀,教師必須先建立自身專業化的形象,徹底改變學校與學生對於通識教育的刻板印象。換句話,通識教師必須先在自己的專業研究和教學上投入心力並建立信心,如此方能踏出通識教育所欲達成的教學目標:「全人化教育」與「擴展學生視野」。
本課程對學生這些受教的「主體」的重視,和通識教育指向「全人教育」的核心精神遙相呼應。通識教育希望教導出一位具有整全人格的大學生,而非只在意自己專業科目的技術人員。選修「哲學與人生」的學生橫跨不同科系和專業領域,而這並不影響他們作為一個「人」這個基礎點。作為一個人,除了職業訓練之外,還有許多同樣重要能力需要境養。找到工作賺錢固然是人生中的重大的目標,但是要獲得幸福人生光憑賺錢是不夠的,舉凡邏輯思考、意志的鍛鍊、快樂和痛苦的計量能力、價值觀點的評估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依個人淺見,一味埋怨環境惡劣或責怪科技大學學生素質愈來愈差只會更加癱瘓自己的行動力,並成為合理化自己安於現狀的藉口。個人以為,若要改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現狀,教師必須先建立自身專業化的形象,徹底改變學校與學生對於通識教育的刻板印象。換句話,通識教師必須先在自己的專業研究和教學上投入心力並建立信心,如此方能踏出通識教育所欲達成的教學目標:「全人化教育」與「擴展學生視野」。
本課程對學生這些受教的「主體」的重視,和通識教育指向「全人教育」的核心精神遙相呼應。通識教育希望教導出一位具有整全人格的大學生,而非只在意自己專業科目的技術人員。選修「哲學與人生」的學生橫跨不同科系和專業領域,而這並不影響他們作為一個「人」這個基礎點。作為一個人,除了職業訓練之外,還有許多同樣重要能力需要境養。找到工作賺錢固然是人生中的重大的目標,但是要獲得幸福人生光憑賺錢是不夠的,舉凡邏輯思考、意志的鍛鍊、快樂和痛苦的計量能力、價值觀點的評估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件。
一、導論:人生、繞路與哲學
二、哲學是什麼?
三、認識你自己
四、洞悉生命的無常與死亡
五、為什麼要遵守法律規則?
六、誰在控制我們?
七、藝術與人生
八、宗教與人生
二、哲學是什麼?
三、認識你自己
四、洞悉生命的無常與死亡
五、為什麼要遵守法律規則?
六、誰在控制我們?
七、藝術與人生
八、宗教與人生
敬請期待 Stay tuned!
講述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數位科技融入教學
小組討論教學
議題導向教學
數位科技融入教學
推薦適性課程
課程回饋
尚無相關回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