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詳情
公共論壇的論壇 (forum) 概念,在古羅馬字義為公民城鎮的廣場,提供人民意見交流與討論的公共場所。這個公共領域 (public sphere) 或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 ,是踐履古典民主的基礎。自 90 年代後期,電腦與網際網路的興起,對於民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各種網站、電子佈告欄 (BBS) 與 facebook 等社群網站與微型網誌的出現,不僅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時改變了我們對於民主的參與模式。
不可諱言的,網路的興起衝擊到我們的民主生活。美國憲法學者桑斯坦曾在十年前就提醒我們,應該對網際網路及其言論自由、觀念市場與民主制度的影響投注更多關心 (桑斯坦,2002) 。進入 2012 年,Email、電子報、部落格、msn,BBS (尤其是台大 PTT) 、以及這幾年興起的 YouTube 與 facebook,已使得網路的力量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從政治官員、民意代表、候選人到總統註冊facebook成立粉絲團,已不是新聞,甚者,2008年野草莓學運更是網路集結行動的一次嘗試,而2011年考選部更首創facebook與msn雙管齊下來服務考生。網路的時代,拉近我們與政府之間的距離,也改變我們說話與思考的方式。
無論稱做數位民主 (digital democracy) 或電子民主 (E-democracy) ,這股網路民主風潮,不但是因應電子化治理的資訊科技需求,同時也是學術界引進西方審議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理念,作為實踐公民參與的新模式之結合。換言之,民主不再只是選舉或投票,而是更重視公民理性溝通與問題討論的過程,以補強代議政治的可能不足與缺失。綜上所述,「網路民主-審議民主-公共領域」實為環環相扣的知識鏈,它將民主政治的視野從政府或政黨拉回我們的生活世界,思索民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
不可諱言的,網路的興起衝擊到我們的民主生活。美國憲法學者桑斯坦曾在十年前就提醒我們,應該對網際網路及其言論自由、觀念市場與民主制度的影響投注更多關心 (桑斯坦,2002) 。進入 2012 年,Email、電子報、部落格、msn,BBS (尤其是台大 PTT) 、以及這幾年興起的 YouTube 與 facebook,已使得網路的力量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從政治官員、民意代表、候選人到總統註冊facebook成立粉絲團,已不是新聞,甚者,2008年野草莓學運更是網路集結行動的一次嘗試,而2011年考選部更首創facebook與msn雙管齊下來服務考生。網路的時代,拉近我們與政府之間的距離,也改變我們說話與思考的方式。
無論稱做數位民主 (digital democracy) 或電子民主 (E-democracy) ,這股網路民主風潮,不但是因應電子化治理的資訊科技需求,同時也是學術界引進西方審議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理念,作為實踐公民參與的新模式之結合。換言之,民主不再只是選舉或投票,而是更重視公民理性溝通與問題討論的過程,以補強代議政治的可能不足與缺失。綜上所述,「網路民主-審議民主-公共領域」實為環環相扣的知識鏈,它將民主政治的視野從政府或政黨拉回我們的生活世界,思索民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
本課程以「問題解決/行動導向」為設計理念,希冀引導E世代學生認識民主的多樣意義與內涵,使學生瞭解言論自由與公共論壇的功能,進而能正確地使用網路與言論,認知到網路科技對民主實施的優點及其限制。在公民素養方面,本課程符合本校「人文」與「科技」校級指標,而根據教育部指標,本課程所欲含括的公民核心能力為「民主素養」,而因為課程性質的關係,課程設計著重網路論壇的實踐參與,故可同時包括「媒體素養」與「倫理素養」。綜上,本課程預期達成的具體目標有:
1.認識民主的意義,包括自由民主、共和民主與審議民主等不同的理論內涵,使學生對於民主的理解有更厚實的知識承載度。
2.「把電子民主觀帶進通識」,培養學生E社會的倫理與法律知識,使學生對網路世界裡的言論自由、誹謗、資訊隱私權等使用規範有所掌握。
3.透過實例的主題討論,體現「問題解決導向」的互動教學,刺激學生挖掘與反思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
4.鼓勵同學進行「行動導向」的探索,累積社會參與經驗,啟發青年學子公共熱忱,培養其透過公共領域表達意見的民主風範。
1.認識民主的意義,包括自由民主、共和民主與審議民主等不同的理論內涵,使學生對於民主的理解有更厚實的知識承載度。
2.「把電子民主觀帶進通識」,培養學生E社會的倫理與法律知識,使學生對網路世界裡的言論自由、誹謗、資訊隱私權等使用規範有所掌握。
3.透過實例的主題討論,體現「問題解決導向」的互動教學,刺激學生挖掘與反思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
4.鼓勵同學進行「行動導向」的探索,累積社會參與經驗,啟發青年學子公共熱忱,培養其透過公共領域表達意見的民主風範。
小組討論教學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
推薦適性課程
課程回饋
尚無相關回饋內容